以下是我對丹·王的新書《破浪:中國工程未來的追求》的完整看法,這本書的銷售情況如火如荼。 首先,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對中國的轉型感興趣——特別是經濟方面——我強烈推薦這本書。這本書由一位在中國擁有豐富第一手經驗的人撰寫,文筆極佳。 王將對中國經濟的深入分析與他在那裡旅行和生活的個人觀察相結合。再加上文筆如此引人入勝,這本書真的讓人難以放下。閱讀起來簡直令人著迷。 這本書的主要論點是,中國是一個工程師的國家,無論好壞。這個國家以驚人的速度建設和實現了卓越的成就,但這種工程思維也伴隨著人類和社會的成本。 王通過經濟成就突顯了工程國家的積極面:基礎設施巨型項目、製造業的主導地位,以及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的技術進步。他還檢視了陰暗的一面:中國在社會問題上的專制和有時不人道的做法,例如計劃生育政策和COVID封鎖。 我對這本書的主要批評是,它有時讀起來像是從西方的角度對中國的批評。也許這對王來說不公平——畢竟,他在加拿大和美國長大。這*就是*他的觀點。值得一提的是,王在試圖通過這種視角理解中國方面做得相當出色。 不過,對我來說,這本書過於傾向於將中國與美國進行比較——以美國作為標準,或圍繞美國應如何應對以保持競爭力的問題進行框架。 我希望看到王更深入地探討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體系,解決一些問題,例如:國家合法性的根源是什麼,這種合法性是否強大?缺乏多元主義的理由是什麼(如果有的話)?或許最重要的是,為什麼低收入國家面臨的政治和經濟現實與高收入國家不同? 在當前有關中國的討論中,太多分析師,尤其是在西方,迴避了特別是這最後一個問題。雖然中國是獨特的,但它的發展路徑與所謂的東亞“虎”有顯著相似之處。我們在南韓和新加坡看到了可比的軌跡,那裡的民主制度和更強的社會政策是在工業化之後而不是之前出現的。正如南韓工業化學者愛麗絲·阿姆斯登所指出的:快速工業化往往會創造社會變革的結構條件。因此,我們應該問,當試圖理解中國的轉型軌跡時,將中國與美國或歐洲進行比較是否真的是正確的方法。 考慮到王對中國的深厚知識,我本期待他對發展的“混亂”過程及中國運作的約束進行更詳細的分析,而不是將高收入國家作為基準。 話雖如此,王在書中確實指出,美國可以向中國的工程思維學習。因此,批評是雙向的。也許這甚至是對中國的一種讚美,因為王偶爾將其評估為已經是一個富裕國家。當然,在許多方面它是一個富裕的國家。但它仍在經歷快速的社會經濟轉型,這與當今大多數高收入國家不同。 總之,雖然我對這本書有這些批評意見——這無疑反映了我自己的興趣、觀點和訓練,特別是在發展的政治經濟學方面——但《破浪》是一本我會強烈推薦給任何希望更好理解中國經濟轉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