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对丹·王的新书《破浪:中国产生未来的追求》的完整看法,这本书正在热销。 首先,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对中国的转型感兴趣——尤其是经济方面——我强烈推荐这本书。它是由一位在中国有丰富第一手经验的人所写,文笔极佳。 王将对中国经济的扎实分析与他在中国旅行和生活的个人观察相结合。再加上文笔如此引人入胜,这本书真的让人难以放下。阅读起来简直令人着迷。 这本书的主要论点是,中国是一个工程师的国家,无论好坏。这个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建造和实现了非凡的成就,但这种工程思维也带来了人文和社会成本。 王通过经济成就突显了工程国家的积极面:基础设施超级工程、制造业主导地位,以及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的技术进步。他还考察了阴暗的一面:中国在社会问题上的专制和有时不人道的做法,例如独生子女政策和新冠疫情封锁。 我对这本书的主要批评是,它有时读起来像是从西方视角对中国的批评。也许这对王来说不公平——毕竟,他是在加拿大和美国长大的。这确实是他的视角。值得称赞的是,王努力通过这种视角来理解中国。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过于倾向于将中国与美国进行比较——以美国作为标准,或围绕美国应如何应对以保持竞争力的问题进行框架。 我希望看到王更深入地探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系,解决诸如:国家合法性的根源是什么,这种合法性强吗?缺乏多元化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有的话)?也许最重要的是,为什么低收入国家面临的政治和经济现实与高收入国家不同? 在当前关于中国的讨论中,尤其是在西方,太多分析师回避了这个最后的问题。虽然中国是独特的,但它的发展路径与所谓的东亚“虎”国有显著相似之处。我们在韩国和新加坡看到了可比的轨迹,在这些地方,民主制度和更强的社会政策是在工业化之后而不是之前出现的。正如韩国工业化学者爱丽丝·阿姆斯登所指出的:快速工业化往往会创造社会变革的结构条件。因此,我们应该问,试图理解中国的转型轨迹时,将中国与美国或欧洲进行比较是否真的是正确的方法。 鉴于王对中国的深刻了解,我本期待他对发展过程中的“混乱”过程及中国所面临的约束进行更详细的分析,而不是将高收入国家作为基准。 话虽如此,王在书中确实指出,美国可以向中国的工程思维学习。因此,批评是双向的。也许王偶尔将中国视为一个已经富裕的国家,这对中国来说甚至是一种赞美。当然,在许多方面,它确实是一个富裕的国家。但它仍在经历快速的社会经济转型,这与今天大多数高收入国家不同。 总之,尽管我对这本书有这些批评意见——这无疑反映了我自己的兴趣、视角和培训,特别是在发展政治经济学方面——《破浪》是一本我会强烈推荐给任何希望更好理解中国经济转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