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FIG,我們又看到了一個巨大的「POP」,突顯了現代IPO過程中的巨大低效。這非常簡單。他們拒絕匹配供需(今天發生了這種情況)。他們為這種不匹配感到自豪——「超額認購30倍。」結果是預期的,並且是完全故意的。
誰受益?投資銀行的大客戶(他們會回報以支付其他服務費用)。他們昨晚以33美元的價格購買,今天可以以超過90美元的價格出售。很多人會這樣做。我喜歡這封來自高盛的電子郵件,時間是1999年,他們明確表示了這一點。這一切都是眾所周知的。
讓我們來談談數字。4250萬股以33美元的價格出售。這大約是26億美元的"損失"。賣出股票的股東損失了17億美元。超過一半的賣出股票來自名為"MCF Gift Fund"的基金會。這個慈善機構錯過了8.08億美元。
回到1999年,實際上為「泡沫」提供資金的SV風投和創始人在一些交易中獲得了分配。這很快被宣稱為「非法」和「不道德」。然而,投資銀行的大型買方客戶獲得這種利益卻完全沒問題?為什麼會有雙重標準?
在我看來,@SECPaulSAtkins、@HesterPeirce 和 @SecScottBessent 意識到我們的資本市場停滯不前/效率低下。這次的 "pop" 贈品是這個破碎系統的最大證據。其次是上市公司數量的下降。
我鼓勵你閱讀 @HesterPeirce 的這篇文章。她意識到系統未能創新,並受到監管捕獲的保護。這三位個體對代幣化持開放的態度。
我本來很希望看到DL取代IPO——這樣做很合理,因為可以匹配供需。但華爾街可能對於大規模的客戶贈品太上癮了。代幣化可能是解決方案。任何在加密貨幣領域的人都不會錯過使用拍賣來定價某樣東西的機會。
228.35K